1923年,蒋介石坐着火车一路北上,团里人坐得直挺挺,帽檐下的脸藏着少年气。他不是第一次出远门,不过,这次有人说是“取经”,话里带着点神秘感?他身旁的张太雷、王登云,还有几个意气风发的青年,都对即将见到的苏联充满了幻想。国民党高层谁都在关心这趟出访,他们想看苏俄有没有能真用的招数?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到了莫斯科,一行人一下火车,扑面而来的不是工人阶级高呼口号的热情,反倒是苏联官员冰冷而疏离的鹰视狼顾。表面热情的宴会酒精味浓,推杯换盏里的话题却都绕不开革命输出。蒋介石站在人群里,听得多,讲得少,他心里犯嘀咕,怎么跟想象的不一样?蒋想着,难道是自己预设了立场?
几天以后,行程愈发密集。他们被安排参观集体农庄,进去的时候农民们都在劳动,官方同声喊着“合作社多壮丽”,蒋介石停下脚步,发现粮食堆得并不高,部分青年蹲地上抽烟。有人小声说,分的东西多吗?有女农民只是讪讪一笑,看得出来,气氛很紧张,不像画报上的那种热烈。
再转去看工厂。苏方引导他们参观了一座新建钢铁厂。厂房机器隆隆响,墙角下的工人盯着代表团,不叫好,也不嘘声。导游说工资提高了,生活更好,却把头别开,说得太快像怕谁听见。蒋介石站在人缝里,看他们被厚重的工装裹着,皮肤灰扑扑的,他心里又默默做了记号,早先耳闻的那种“苏联模式”,到底是真是假?他也说不清。
军队的检阅场面壮观,列队整齐有如模子刻出来的。苏联军官手执指挥棒介绍:“我们有布尔什维克的精神!”蒋介石听了一会儿,发现这些军人极其忠于党而不是国家,他私下对张太雷说,这样管人,办得到吗?张太雷说,革命靠组织,队伍强才是硬道理。
夜里,他躺旅馆房间,翻开随身携带的日记本,笔尖停住。白天看见的和北京听来的完全两回事,他写:“课堂讲的苏俄是乐土,现实的苏俄更复杂,什么叫无偿援助?我怎么看着这么像另一套东方专制?”此话一出,差点没忍住想去跟团内同志多聊几句,可又担心说多了出乱子。有的人觉得苏联革命是潮流,跟着学才不落伍。有人坚定要保持距离。
考察团期间,他们特地和苏联官员谈及领土问题。安排在晚宴上,刚刚寒暄几句,气氛就诡异起来。对方几乎是不耐烦地回应,说中国太弱,国民党算不上合法政权,哪有资格谈条件?蒋介石当场没忍住,脸色拉下来,其实早忍着一腔火气。团里有些年轻人插话,本是应该一条心来的,却倒戈站了对面。有人向苏方邀功,话里话外指蒋不懂新思潮,讽刺“忠臣贤相”,甚至扯上晚清,说他保守。外面夜色正浓,他心里却下起阵雨。
他很快察觉,这趟考察没有所谓“同志式的平等”。什么革命友谊、互助共进,只是口头说说,落到实处却是一种借壳行使影响的套路。他意识到,一旦仰仗外部力量,主动权就难掌控了。“国际主义不过旧沙皇的新马甲”,这不是经验主义,而是他亲身见闻。国内其实对苏联期待甚高,差点忘记历史上沙俄也曾趁火打劫。
回国之后,他把自己的见闻、疑虑和愤慨全塞进了一份考察报告,交给了孙中山。报告里毫不避讳地写道:“对方从未将国民党放在可以合作的位置上,不信任、不对等,更遑论诚意。”其实他说得简单,心里的弯弯绕绕远比这言辞更烦恼。他一边想,如果连中国进步青年都把革命理想寄托在他国,他自己的信念还算什么呢?又转念一想,孙先生也许能看到更远的地方。
孙中山重病在身,两人促膝长谈。具体谈什么,没多少人真的知道。有人说孙中山坚定联合苏联,取其利但图自强。有人说,他其实心底里也有疑虑。蒋介石言辞虽犀利,行动上依旧谨慎。他不轻举妄动,但从那次谈话之后,他渐渐疏远了原本亲苏的同道。
时间走到1927年,局势越来越紧迫。国民党和共产党在联合政府下暗流涌动,蒋介石终于下定决心“清党”,不再与苏联顾问频繁见面。四·一二事件爆发,一夜间城头换大旗。革命队伍里,有的跟着风跑,有的掉队。许多人感觉,曾经的兄弟分道扬镳,很突然?未必,听过蒋介石在苏联的经历,就知道其实早有分歧。
蒋介石当年说,苏联模式其实并非适合中国,“三民主义与布尔什维克绝不相容”,他的话听着刻薄,在当时环境下,也许就是自保。但换个角度想,真要完全靠外力,可能连自家门槛都留不住。也有人替他抱歉,说他太保守,不敢彻底革命。可小心点不是更实在吗?你不怕栽个大跟头?
历史不是教科书里那样一板一眼,革命不是谁说了算。蒋介石在苏联的这趟旅程给了他太多警醒。他看到的苏联,虚实难辨。有人说他回来后变得多疑,其实哪有那么简单?那会儿谁都怕过河拆桥。
可奇怪也在这里,蒋介石不是彻头彻尾的反苏派。有文件显示,他后来还反复考虑过对苏联的策略。他只是变得更谨慎,对外留有余地,对内疑神疑鬼。有人觉得这人反复横跳,其实他哪有那么多时间仔细折腾?局势推着他跑。
四·一二之后,国共的分道扬镳,其实也是多重原因叠加的结果。外面看得风云变幻,里面的逻辑却自相矛盾。蒋介石既倦于依赖外力,却又割舍不了现实利益。他自己也犹豫,为了国家统一,也想过妥协,只是本能上还是信不过外边的朋友。有人说他保守,另一些人觉得他是务实。站在不同的节点上,态度自然不一样。你要说哪句对,也没个准头。
现在资料更多了,有传记、档案、学者分析,甚至还有些内部电报流出。可别以为那就真理了。看似记录得清楚,蒋介石本人有时也自相矛盾。有人说,“他在苏联根本学不到真东西”;也有人觉得,“蒋还是对国际局势有点天真的。”哪一个是真?难说清楚。
当时国内的民众,很多并不关心国民党怎么转弯,他们只想日子过得去。可高层的每一步,都像下棋,棋局一变,输赢全盘皆输。有时,我们以为是个人选择,其实大势早已定调。
看着历史里的蒋介石,有执拗,有犹豫,有点敢闯,也有点怕输。想想他在苏联的那几个月,或许不是他决定转向,而是现实早已逼他不得不换轨。联俄联共这条路,对有些人来说像场赌局,没人知道,会不会全输光?
历史留下的,总是些复杂又纠结的节点。眼下我们回头望过去,那些曾经义无反顾的选择,命运像乱麻。哪个是对,哪个错,不是那么容易下结论。
你说,一个人真能靠一次旅程改变一生选择?也许不能,也许能,反正蒋介石回来后,一切就都不一样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